認識濕地

■什麼是濕地?
濕地的定義,目前尚未有確定的說法,只是在一般大眾的認知中,有水有泥巴的地方就叫做濕地。在台灣話中有一個字形容濕地真是巧妙到極點—「坔」,土上有水、水下有土,充分表達出濕地的概念。由此,我們可以簡單的說出濕地的的定義:泥土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或水中含有許多的泥沙,都可稱為濕地。濕地並不是持續乾的,也不完全是濕的,但所有濕地都有水的存在,可供給水生植物生長。以這個定義來觀察我們周遭的環境,就可以發現住家附近,也許就有一塊濕地。也許是一個水池、一條灌溉溝渠、河岸等,這些濕地都可供養動植物,使他們得以生存。

■地球重要的生態體系
濕地是整個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體系,除了水分充足是生物生長最重要的因素外,濕地裡更有河流上游所挾帶充足的養分,無遮擋充足的陽光,再加上波浪或潮汐推動之力等組成的優勢條件,濕地的總生產量,是良田的二倍半到四倍。

■濕地的功能
‧生產糧食:稻田、菱角田、筊白筍田、芋田等。
‧水產養殖:魚塭、養蚵等。
‧直接引水:如高屏溪提供大高雄地區民生用水,漁民抽取地下水養殖魚蝦等。
‧保護海岸:河口潮間帶生長的紅樹林能抗拒潮汐波浪的侵蝕,有護岸的功能;海邊耐鹽植物可阻擋含高鹽分的海風吹向內陸,使內陸植物不致受損。
‧處理水污染:濕地植物可淨化水質,過濾、分解重金屬,透過植物根部的吸收及土壤本身的緩衝力,利用沼澤植物來吸收清除土質污染,已有實驗證明成效良好。
‧防洪:濕地就像一塊天然的大海綿,天降大雨,它可承接雨水,吸收大量水分轉入地下,減少氾濫沖刷。
‧輔助地下水:當雨量少的季節,濕地所吸收的大量水分慢慢釋放出來。
‧防止地下水鹽化:靠海地區養殖魚塭,若超抽地下水不但會使地層下陷,還會使海水趁機進入原有的地下水層,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水井,井水變鹹。若有濕地充足的淡水迅速補充地下水源,則可減緩地下水鹽化的產生,地層不致因超抽地下水而下陷。
‧涵養野生動植物: 濕地泥沼含有大量的養分,不但可供養植物生長,也吸引了許多動物到此覓食棲息,形成了特殊的濕地生態。
‧提供遊憩:濕地也是人們最喜愛去的遊樂場所,如澄清湖、旗津海水浴場、西子灣、台南烏山頭水庫、台北石門水庫等。

《更多》